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游尧头窑

时间:2018-11-16 11:58:00     来源:文化艺术报     访问次数:0

我第一次踏足渭北高原,对那里的窑洞式民居和黄土高原的大沟壑印象深刻。乡下民居,一排一排,整齐划一。道路两旁,土层厚且瓷实,苗木不茂盛,不见山石,不见大树森林,但见小树小木,与老家商洛风景迥异。一晃,车行至尧头窑遗址,放眼望去,沟壑纵深,路多在沟底,且匍匐蜿蜒,如飘带一般。沟壑之间,从一头到另一头,有一座桥,犹如一道彩虹。走上桥,摇摇晃晃,手要抓紧缆绳前行。这时,四周烟雾缭绕,一眼望不到尽头,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下桥,一座形似夜壶的卫生间横卧地上,真可谓是造型艺术之杰作。景区售卖中心,不仅有黑瓷笔筒、胖娃娃枕头、笔洗、笔搁、茶壶、茶杯、瓷缸、瓷盆、瓷碗等,还有工艺美术摆设物件。时值旅游淡季,人流量少,三三两两,稀稀拉拉的,也就少了一些拥挤,多了一些懒散。 
  沿桥下道路折返入景区主干道街心区,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旧式建筑。倘若夜晚徜徉其间,灯火阑珊,仿佛穿越几百年时光,进入13世纪的尧头窑,烧窑师傅正在烧制瓷器,繁忙有序。听说,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从采矸耙泥、踩泥揉泥,到起锥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再到装窑烧窑、开窑出窑,有72道工序之多,真是中国陶瓷手工技艺的典范。 
  踏足尧头窑遗址,感受一个瓷器的世界,既震撼,又兴奋。一堵堵墙,由废旧瓷器垒砌,一面面坡,都是古窑遗址。穿越时空隧道,我仿佛与清代道光年间的老师傅在对话。他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制坯、上釉、风干、装窑、烧窑、封窑、出窑……那一幕幕尘封往昔的故事,早已随风化作一缕青烟,散入历史激流之中。忽然,一种恍如隔世的异样情愫,萦绕于我的心扉,似乎我前世与尧头窑结过一段缘。我就是其中的一位窑工师傅,我烧造的瓷器,品类繁多,诸如:粗瓷饭碗、大水缸、瓮等。我正陶醉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嗨,想什么呢?”同行友人喊道,我这才回过神儿来。 
  历史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岁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当地作家权正民在文章中还原了当年的盛况:“逢集庙会,一街两行摆开,人挤得实咯扎扎,兀日山呼,没远没近的人都来了……”遥想当年,“匠从八方来,器成四方走”,鼎盛时期的尧头人口逾万,街面上更是五方杂音,夜如白昼。如今,昔日辉煌早已不在,屹立风中的尧头窑,如同一位沧桑老人,见证着时代变迁。 
  在我看来,尧头窑就是一个地道、完整的古村落遗迹。景区有一户周家土窑作坊,我们参观了它的产品加工区、烧窑区、成品销售区、生活区等,而且一站式服务,让游客既能欣赏加工过程,还能买到称心如意的陶瓷制品。 
  再往前走,路旁一棵古皂角树,据说已有300多年的树龄。在干旱缺水的渭北高原,这不能不算是生命的奇迹。在古树前,我们静默片刻,一拜再拜。它树心已空,树皮包围着空心树干,还努力生长着,真是一棵神树啊! 
  绕过一个弯道,是一片开阔地。几户人家,院门敞开着,地面干净整洁。一群鸡,四下里刨食,被我们惊扰,呆呆地观望着。我大喊一声:“远去了,我的丁酉鸡年啊!”吓得鸡们咯咯咯地四散跑开了。这时,一只大狗出来,不停地朝着我们汪汪地叫,似乎在说,狗年旺旺旺呢。这时候,炊烟袅袅升起,我才发觉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远处一座高大土丘,听当地人说,过去是匪窝,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四面可逃,的确是一块儿风水宝地。 
  千百年来,岁月流转,生活在此地的乡民们早已经享受政府补贴款,移民搬迁住进了城镇的高层住宅楼。如今,只有零星几户人家仍在经营传承着土窑烧造技艺,守护着老家园。 
  虽然烧窑制瓷的技艺濒临灭绝,可是新时代召唤,国家抢救性挖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尧头窑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址。 
  听说,尧头窑是我国罕见的民窑群遗址,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那古朴厚重的古村落遗迹、神圣的家庙遗迹、元代瓷窑遗址、新建商铺街、白家瓷坊、窑神庙旧址等,均令人遐思万千,心灵震颤。 
  新时代,给了我们回望历史的际遇;新时代,也给了我们走进尧头窑,去亲身感受瓷器烧造文化精髓的机会呀!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