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地道的“黑珍珠”纯正的土瓷 ---话说澄城尧头黑瓷(四十七)

时间:2019-08-19 08:27:39     来源:尧头黑瓷     访问次数:0

 

本期我们带您继续了解尧头窑的历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本期接着介绍禚振西关于尧头窑的讲述。

 

澄县尧头窑是耀州窑之外我们在陕西调查的第一座古窑址。首选此窑的原因有二:一是与陕西尚未考察的各瓷窑相比,该窑在古文献中记载较多。在明代的《同州府志》和明、清、民国多种版本的《澄城县志》中均有记载。而且在当地的民谚和诗词中也有描述,足见其重要。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窑的产品已受到民间美术界的注目,曾在央视和《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上有刊载,台湾的杨先让先生在其《黄河十四走》中,亦有所报道。我们查阅了这些报道,感到此窑的瓷器很有特色,很需要通过考古科学工作,了解其历史和内涵。

 

2001年3月,我们首次来到尧头窑址时,站在后河右岸的前澄城陶瓷厂旧址上,向这“两河夹流”的塬峁窑址望去,我们震惊了:在延绵数里长的塬边高坡上,形似草帽顶的馒头窑一座接一座地散落在灌木草丛中,无数残瓷碎片夹杂着炭渣和废匣钵,沿着崖壁滚落在“瓦渣沟”中。仰视其文化堆积层,竟达二、三十米高。此情此景,除了耀州窑陈炉窑场外,在北方的古瓷窑址中,尚属首见,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围着窑址调查了整整三天,采集了一批瓷片标本,对窑址的范围、分布和产品概况有了初步了解。

 

回来后,认真分析和研究了所采瓷片,感到多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产品,时代分期尚不明确,窑场的创烧问题也没有解决。遂在当年夏天又去复查,并选择了典型文化层进行试掘和解剖。在试掘点,找到了明、清、民国几个时代的地层,初步得知明代以来该窑烧瓷的历史和各时期瓷器的主要特征。据此,我们曾写出几篇文章,将澄城尧头窑的考古收获公诸于世。但此前和此后的多次考古调查和试掘,均未找到明代以前的文化层和标本。对我们根据文献和窑址考察所做的“该窑最迟创烧在元代”的推测,一直拿不出窑址所出的实物证据。真要感谢尚在窑址上坚持澄城窑制瓷工艺的周铁怀师傅,2007年央视《百科探秘》在此进行现场拍摄时,他给我们拿出一件在窑址捡到的元代澄城窑青釉印花牡丹纹瓷盘残器。从而初步解决了该窑最迟创烧在元代的问题。

 

澄城尧头窑考古调查的文章发表后,当即引起了澄城县文化馆吴来宝馆长的重视。他又认真查阅和搜索了有关该窑的各种记载和报道,认识到此窑在地方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遂立即采取了积极措施,带领文化馆的干部下乡调查摸底,征集了一批流散在民间的澄城尧头窑瓷器。征集工作的初期,由于文化馆经费缺乏,他们先拿出自己的钱开展工作。征集的瓷器达到一定数量后,又向县领导汇报和宣传,得到县领导的重视,拨出专款进行征集。还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请陶瓷专家帮助鉴定。经过文化馆上上下下多年的辛劳,目前已征集到澄城尧头窑各时代的瓷器达三千多件。为国家及时抢救出一批重要文物,也为研究该窑的历史寻觅到系统的实物资料,还为澄城以至关中东部的地方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用艺术品。

 

 

 

这一批数量众多且来之不易的瓷器,使人们形象真实的看到了澄城尧头窑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看到它质朴、浑厚、简洁、大气的艺术风格;看到它和名窑瓷器精雕细琢的区别和至今流传在世的最为古拙粗放的原生态艺术品。它的这种原生态,反映的是以憨厚著称的“澄城老哥”朴实厚道的本质,凝聚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的纯朴和雄浑。这种原生态工艺品的艺术魅力,触动了现代人的心灵,打动了不少艺术家和学者。特别使我国著名的民俗艺术家靳之林教授为之倾倒。在他的大力推崇下,澄城尧头窑陶瓷工艺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中。从此,这个在中国陶瓷史中不见著述的地方性瓷窑,不仅受到陶瓷、工艺、美术界的关注,也获得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现在编著出版此书,将此窑的历代产品和制瓷工艺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它、重视它、保护它。不仅使它的制瓷工艺得以传承,更希望将它发扬光大。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