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黑 瓷 情 思

时间:2019-12-09 10:55:48     来源:澄城县文化馆 ​     访问次数:0

1.jpg

在古老悠久的澄城县,有一处位于县城西南约15公里的尧头镇。这里洛河环绕,梁塬起伏,沟壑纵横,地下藏有煤炭。最为鲜明的标记,是因为山沟贮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因为一种世代相传的制瓷烧瓷技艺。古老的村庄,远离了喧嚣,古拙得近乎于原始状态的地貌和窑洞民居。沟沟沿沿中,矗立着一座座类似于馒头的用于烧制陶瓷的窑口。四平方公里的千年窑址遗群,莽莽苍苍,蔚为壮观。制瓷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上演了一幕幕关于黑瓷关于生存关于文化的情景现实剧,演绎着陶家儿女的喜怒哀乐与家长里短。

2.jpg

一天清晨,周家二姑娘迎着朝阳,沐浴着霞光,款款来到村头。她叫周陶妹,红衣红裤,清秀白皙的脸庞,明澈如水的眼睛,走起路来风摆柳,身段更显俊俏。一会儿,她站在一排排倒立着的粗拙大瓮上,张开双臂,灵巧的双手似乎在天幕上写下陶家儿女的心语。

3.jpg

这位生长在陶瓷世家的女子,从玩童到少年,从村姑到少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植入骨髓的陶瓷情思伴随她成长成熟。作坊里飘荡着她翠如银铃般的声音,窑场上经常有她利落的身影。“陶家有女初长成,长在窑场人末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她出落得更俊样了。高挑的个子,凹凸有致的身段,充满灵气的大眼晴在探寻着她和这些窑匠们的未來人生。

4.jpg

周陶妹自幼随父母在作坊里长大。读了几年书,停学了。聪慧的她很快掌握了做碗胎的技艺。当她第一次独立的坐在轮子上,做出一大堆象模象样的碗胎时,连她自己也惊讶自己的手艺。她细细的观赏着自己的作品,内心的情思也在翻涌。她暗恋着做砂窑的白家老大。

白家老大是一个英俊的后生,比陶妹大三岁,有一双制作砂器的神奇之手。他把白家祖传下来的砂窑做到了极致,技艺精进,产品远销他乡。

5.jpg

周陶妹捧着一摞摞粗瓷碗,脸上的汗珠子明晃晃的,一种创造带来的幸福溢满脸庞。纯朴的她知道,碗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必备的生活用品,碗是白水的雷公发明的。福字碗更是尧头窑的得意之作。粗拙的大碗盛满了庄稼人对五谷丰登的期盼,盛满了依靠劳动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五月二十六滴一点,尧头街上买大碗"。这是一句流传于渭北各县的民间俗语。这一天老天爷能降下贵如油的雨,粮食就会丰产丰收的。家家户户添置福字碗便成了约定俗成的举动了。渭北旱塬方圆几十路的乡亲们有吃有穿,窑工们的产品才能卖得多卖得快,这就是窑工们实实在在的快活与幸福。

6.jpg

白家派来了做瓮窑的雷大伯到周家说媒。在风水先生掐算的黄道吉日成婚了。在这方充满激情孕育新生的简陋作坊里,他们开始了新的制瓷生活。白家与周家,两个制瓷世家,因瓷结缘,因瓷艺而命运相连。

俗话说:"十窑户九烂户"。足以说明做瓷烧窑的艰辛与不易。因而,每到点火烧窑前,烧一窑好货就成了窑主最大的期盼。于是,少不了祭窑敬天、烧香磕头。这绝对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举动。在窑门口正中,摆放一供桌,上面放着花馍水酒与香。香烟袅袅,磕头行礼之后,便是窑工们端着粗瓷大碗,大口喝着自家烧制的玉米酒,满脸凝重,喝完之后,非常豪壮的摔碎酒碗……

10.jpg

周陶妹两口子用勤劳的双手,在作坊制瓷,在窑口烧瓷。日子过得满心欢喜。一有空闲,她就飞针走线,纳起千层底的布鞋。他穿着布鞋感到很舒服。麦子成熟了,那些不规则的小田块,收割机无法进地作业,他只好拿起镰刀,挥汗如雨,人工收割、拉运、碾打。到吃饭时候了,陶妹给她心爱的人送来了最具关中美食特色的油泼扯面,福字老碗,宽长的面条,红红的辣椒面,调上自家酿的柿子醋……那才是庄户人家的美味与享受,那才叫舌尖上的记忆啊。二人在丰收的田野里观望着,憧憬着,规划着他们的小日子。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淌。

11.jpg

又是一年桃红柳红,春天的景象,春天的故事。周陶妹又一次站在村头,手里提着挖野菜的蓝子。她举目瞭望,她翘首企盼,她似乎张开双臂迎接他回家。半月前,白家后生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到远在天边的云南丽江,参加全国非遗项目展示会与技艺传承研讨会。一个满身泥巴,没有多少文化的制瓷人,到外面的世界去宣传推介尧头窑产品,做梦也不会想到,咱们制瓷人能有今天的风光与荣耀?

在家时,还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刚走几天,也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七八天之后,她感到空落落的,她的思念愈发强烈……你在时,你便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便是你……离愁别绪,竟是如此折磨人!

手机发来短信。他正在参加非遗技艺传承研讨会,专家讲的句句在理。三天之后,就回来了,就回家了!

12.jpg

在这片窑址群里,千年馒头窑烧制了一批又一批多得数不清的陶瓷制品,见证了流年似水的岁月变迁,抒写了窑匠们养家糊口与创业传承的艰辛。周陶妹深情的凝视着爷爷的爷爷建造的窑口。她抱着烧制好的瓷灌,如同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深情。这个粗瓷罐子,可以存放各类豆子与小米,夏季不出虫子,还可以腌制咸菜。自家栽种的苴莲秋收后去皮切成大块,在盐与酱油的作用下,经历一个冬天的腌制,开春后食用真爽口啊。

13.jpg

窑顶上一泄而下的光柱,犹如戏曲舞台上的灯光,映照着沉思的周陶妹。她想起了爷爷父辈们终生在窑场忙碌谋生的身影,她想起了自已的制瓷生活,她产生了把孩子送往工艺美术学校读书的念想……

14.jpg

周陶妹,一个并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有多大有多么精彩的制瓷人,在朝霞中,在夕阳下,在风雨中,在月光下,以她的独立之姿,吟唱着独属于制瓷匠人的无词歌。这段无词歌,伴随着永不停滞的制瓷人的脚步,使这千年古镇炉火熊熊,窑烟袅袅……(图/月光下的狼)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