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尧头古窑:风雨摇曳中千年炉火不灭

时间:2017-09-04 08:50:31          访问次数:0



      尧头窑,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是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以其特有的青花瓷、黑瓷闻名一方。绵软细腻的高岭土、储量丰富的煤、川流不息的西河,为烧制瓷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澄城县志记载,“瓷砂始于唐”,屈指算来尧头陶瓷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和民国时期,尧头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座。这里烧制的碗、盆、罐、瓮等民间生活用品粗朴耐用,行销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甘肃。

      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窑120余座、制瓷作坊78个、古民居75处。

      制瓷手艺人周铁怀用的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用耐火砖堆砌而成,形似馒头,又被称作“馒头窑”。“馒头窑”是当地尧头窑的典型制式。
 

    周家祖祖辈辈制瓷,64岁的周铁怀是尧头周姓家族第十世孙,也是传统尧头陶瓷制作工艺的坚守者。

    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从采矸耙泥、踩泥揉泥,到起锥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再到装窑烧窑、开窑出窑,72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对匠人的手艺要求极高。

    技艺中最难的就是烧窑。“难就难在掌握火候。”仍在坚持用传统煤窑的周铁怀说,与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不同,尧头窑没有任何温度指示标志,何时通风、何时加煤全凭手艺人的经验,“技术不好的,一窑里面60%是残次品也是常事”。

      为了了解窑内温度,先辈陶瓷匠人用制釉的红棉土、黄棉土制成了“捻子”。烧窑时把“捻子”放在火眼口,观察其融化程度,判断窑内温度。

     2006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铁怀成了这一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一件上好的尧头陶瓷作品,造型粗犷古朴,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极受百姓欢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周家所在的瓮窑咀,20余座窑,炉火昼夜不灭,丰产时,瓮、盆年产量达10万多件。然而,随着瓮、煤油灯、瓷枕等生 活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尧头窑的炉火也奄奄一息。2007年前后,坚持使用古法制瓷的加上周铁怀,一共只有三户。

     如今,尧头窑遗址上,一些曾经废弃的窑炉又重新燃起火光。

      2015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周红志回到自家的老窑,开了间手工黑瓷作坊,重新拾起古法制瓷的手艺。同样出身制瓷世家的周红志是周铁怀的侄子,17岁起,便跟随家族长辈学习陶瓷烧制技艺。和大多数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在陶瓷产业落寞之时,周红志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另谋职业。再次回到窑炉前,他说:“因为尧头窑的开发,让古法制瓷有了好的展示平台。”

      为了保护开发尧头窑遗址,传承技艺,2013年,尧头窑生态文化旅游区在尧头窑遗址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走进景区,残破的古窑星罗棋布,废弃古民居接连成排,埋藏于黄土中的瓷器残片随处可见,几经沧桑的尧头窑呈现眼前。在制瓷作坊中,游客可以体验自己拉坯制瓷的乐趣。不少摄影爱好者和美术院校的师生慕名而来。2015年,尧头窑遗址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120万,经济效益达1.1亿元。

     目前,澄城县已有6家陶瓷公司10余户制瓷作坊,传承人由2005年的5人发展到34人,从业者达到120人。

     然而,在从业者中,精通并且愿意沿用传统技艺制瓷的仍是凤毛麟角。更让周铁怀和周红志忧心的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一心抱着“不能让这烧了千年的炉火熄灭”的信念,周铁怀愿意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他希望政府出台措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制瓷。(完)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