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构建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 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华章——渭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时间:2019-11-11 08:48:01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访问次数:0


华山全景

湭河公园

黄河湿地边上的福佑村

仓颉庙

丰图义仓

澄城县博物馆

司马祠全景

桥陵

洽川湿地

渭华起义旧址

林则徐纪念馆

黄河湾

西岳庙

富平老庙花鼓

党家村全景

陶艺村全景

巍巍华山入云端,滔滔渭水富渭南。几千年山骨水魂的滋养,渭南已然成为秦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空中俯瞰,华山、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郁郁葱葱,谱写出中华之魂的大气凛然;走进探访,渭华起义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镌刻下共产党奋斗的足迹;细细品味,这儿还是一方文化沃土,在华夏文明史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美丽渭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美好形象在中国版图上熠熠生辉,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化和旅游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合点。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根与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现渭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黄河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渭南由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我们将以‘下非常之功、破非常之难’的担当,通过实施‘一三五七’发展战略(依托黄河文化旅游一条主线,推动文化、旅游、文物三方面深度融合,塑造‘山、水、城、陵、红’五大特色品牌,打造旅游品质提升‘七个一’工程),全面实现渭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我市举办的高质量论坛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如是说。

一路耕耘一路歌,2019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7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1%。厚积薄发的文化旅游产业正令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全域布局 打造品牌 构建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渭南境内从韩城到潼关,形成150公里长、10公里宽的秦晋黄河大峡谷,诞生了鲤鱼跳龙门、岳渎相望、女娲造人等美丽的传说故事。在世界发展进入“旅游时代”的当下,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为渭南走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提供了根本指引和遵循。

如何做好文旅融合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市委、市政府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全域布局、打造品牌,着力构建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

大力推进渭南“黄河文化旅游”整体品牌建设,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旅游廊道,做足黄河华夏京畿道文化、东府民俗风情和黄河湿地旅游大文章。

深度整合黄河渭南段文化和旅游资源,确立好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满足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发展思路,并出台相关激励鼓励政策,实现渭南沿黄区域旅游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国呈现“陕西黄河,独秀渭南”的生态特色,亮出“登西岳华山,观最美黄河”的渭南文化旅游名片。

同时,以沿黄观光公路为纽带,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渭南段黄河文化精髓,铸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魂”。

项目为王 产业融合 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

深秋早晨,金色阳光温情抚摸着高塘这片红色热土,渭华干部学院700平方米的展厅宽敞明亮。从渭华起义教育基地放眼看去,雪松挺拔,杜鹃怒放,绿草如茵,道路平坦。火炬造型的路灯、书写着“渭华起义纪念馆”大字的巨石,于无声中透露着典雅庄重,肃穆祥和。

90周年纪念活动结束后,渭华起义红色景区迎来游客井喷式增长,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余忠民说:“渭华起义纪念馆近年来参观人数呈逐年增长之势。2016年,全年参观人数37万人。2017年,全年参观人数42万人。2018年1月至5月4日,参观人数已达49.5万人。”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是城市的“软名片”。如何让这张“名片”叫得响、能发光,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我市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围绕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任务,紧盯市场需求,每年策划包装文化、旅游、文物项目30个以上,五年内累计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其中,2018年在建旅游重点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31.04亿元,完成投资10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争取32个中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共计1630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上档次,我市坚持项目为王,遵循国际慢城理念思路,策划推动华阴国际慢城示范区建设,打造以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推进白居易文旅小镇和白水仓颉上古文化园等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文化和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旅游园区。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建设集科研、展示、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刘家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市还将渭南博物馆打造成全省首家智慧博物馆,加快唐帝陵数字化建设项目的申报,用现代科技再现大唐的兴衰历程和盛世雄风。

同时,我市积极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深化“旅游+”跨界融合,大幅提升“山、水、城、陵、红”五大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构建国际华山品牌,打造黄河湿地文旅品牌,提升旅游城市品牌,塑造帝陵文化品牌,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不断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

截至目前,渭南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76家(其中4A级以上15家);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两个、省级旅游示范县两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两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17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项目为王,行动至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旅游新业态,擦亮了我市的文化旅游品牌。

优化服务 提升品质 维护渭南旅游好形象

9月29日,全市人民喜迎国庆佳节之际,2019“不夜渭南城越夜越精彩”系列活动暨创客夜市启动仪式在渭南城区吾悦广场举行。本次活动致力于打造一个多方位、立体式的“不夜渭南城”,以助力渭南市夜间经济发展,活跃夜间商业市场,让市民和来渭游客度过了绚丽多彩的国庆节。

“‘不夜渭南城’系列活动以打造四个夜间经济系统为主要内容,它们分别是以城市商圈、创客夜市以及富有个性特点的夜间经济聚集区为依托的夜间购物系统;以各种艺术演艺形式和群众文化生活为依托的夜间观赏系统;以各类文化论坛、艺术沙龙、读书会为依托的夜间学习系统;以提升现有酒吧、KTV服务水平并引进现代电子竞技等新文化娱乐项目为依托的夜间娱乐系统。四个夜经济系统大大提升和丰富我市市民及来渭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拉动夜间消费杠杆,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凸显渭南市的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化特点。”市文化和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我市按照“一年一主题,一季一中心,一月一活动”的要求,加快完善落实《渭南城市品牌提升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方案》,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安排全市营销工作,配合省厅,形成市、县、景区宣传一口腔,全省一盘棋的宣传营销格局,通过多形式、多方面持续宣传,全面提升渭南城市形象。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硬件改造提升。编制完成《渭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渭南市高级民宿发展规划》,抓好组织实施;建设覆盖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线路的游客集散中心及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依托现有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构建渭南旅游“快进”系统;提升景区道路、慢行系统以及停车场(位)、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厕所、汽车救援点、观景台等配套设施,打造自驾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建设提升旅游餐饮住宿设施,构建全市旅游餐饮网络。

制定完善渭南旅游标准及新业态、新产品标准规范,持续开展“三创三评”活动,组织开展千人行业培训计划,提升旅行社、旅游餐饮住宿等涉旅企业及导游、志愿者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规范设置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导览标识;发挥智慧旅游体系技术优势,为游客出游提供旅游咨询、产品推荐、优惠促销、行程规划、景区门票和酒店预订、景区导游导览、虚拟旅游、旅游地图导航、互动评论等全行程一体化自助服务。

利用民俗文化拓展乡村旅游内涵,围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主题,先后开展了非遗脸谱展览、戏曲类非遗项目展演等“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依托农业公园、现代农业园等发展观光游、采摘游、休闲游,推出秋千节、酥梨节、槐花节、桃花节、杏花节、枣花节、荷花节、油菜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和各类古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提升潼关河坝会、华阴登山节、大荔下寨枣花节、合阳福山祈福节、洽川观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品质。

同时,随着“厕所革命”不断深入,全市旅游厕所目标任务完成过半,百度地图上线率达97%;国省道、沿黄观光路沿线及景区周边风貌集中整治、绿化美化陆续完成,旅游引导标识不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赏尽天地人和美,最是秦东四季天。但效霞客乌蒙行,阅尽锦绣在人间。”未来,我市将沿着文化旅游之路昂首阔步,全力书写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篇章。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