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刘家洼考古记

时间:2018-08-03 09:57:11          访问次数:0

 
刘家洼考古记

 

刘家洼考古记

 

随着央视的考古跟进报道,刘家洼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渭北小村庄,俨然就成了一个有名的地理标志。虽然以前也看过他们基地及工地的一些图片,但亲临营地却是前两天的时候。

那天下着小雨,澄城县的道路绿化更显生机盎然。熟悉的麦田,旷野,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头,让我这个邻县人倍感亲切。一路上,地标牌上有指秦汉宫,但没想到的是这个秦汉宫风景区与考古基地是毗邻而立,相得益彰。景区的广场前赫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式门楼,凝聚着渭北地区特有的门楼遗风,也彰显着深厚的历史韵味。这是一个开放式景区,门楼的的两旁没有与院墙相衔,就这么威武挺拔地耸立着,感觉就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门楼背后是一条石街两旁古建,北边是小吃店铺,每个店铺前都挂着店名字号的旗子,店门前摆放着老式的四方饭桌,一字排开,自成意境,方显渭北人的豪放与淳朴。南边是一排窑洞建筑,是一些诸如油坊类的制作坊。依托不远处的秦汉宫遗址,在此建了景区,供来往的有人歇息用餐。再往后就是一片错落有致的窑洞建筑群落,这里曾是良周村大队部。说它是群落倒不是有多古老,而是窑洞多。至今墙上仍保留有文革时的标语,还有诸如:共和国记忆展、良周社区博物馆。老戏台等,让人宛如进入了六七十年代。

考古基地占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所较有规模的学校旧址,后来学校搬迁了,略加改造后,就发挥着新的用途。这是一所占地 二三十亩的封闭式院子。同样,一座典型的砖雕门楼就是入院门了。进入院子,首先扑面而来的是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整座大楼的背面披满了色彩斑斓的类卡通画,我正纳闷:这画是石磊老师画的吗?就听旁边的人介绍说是美院的实习生画的。嗯,怪不得现代味十足。院子正面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看点,东边是菜园,种满了各种时令蔬菜,有的新芽初露,有的已能做菜食用,一片欣欣然的田园景象。菜园中的亮点是,这里居然住着一对孔雀和一对山鸡,旁若无人,悠然自得。西边可以说是石槽博物馆,两纵石槽列队排列,让人想起小时候家里喂牛时的往事。石槽旁还有拴马桩,桩顶上是惟妙惟肖的石刻动物、人物造型,拴马桩在我们白水倒是不多见的,在澄城过去还是比较普遍,被誉为庄户人家的“华表“,这是不是也是澄城农耕文明繁荣的一个印证呢?石槽阵北面有小鱼塘,里面养有锦鲤,种有荷花,我见过他们拍的的夏景,煞是好看。

考古队的办公、陈列、修复、住宿就在院子北的这座二层小楼上。在小孙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修复室,触摸了历史的遗存,惊诧于器物修复工作的艰辛。了解了器物的功用,目睹了荣登央视,代表澄城殊荣的青铜器。亲眼见到了老熟人董宏伟老师精心画图的过程。还有一位老师傅正在拓画,那拓制过程蓦然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纸和铅笔印硬币的情景,原来高雅的拓片画和小时候的玩法如出一辙,很有意思。另一边还有几个年轻人在给文物拍照,整个工作室内静悄悄的,大家各司其职,一丝不苟。

楼前开满了紫色的苜蓿花,年轻的技工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干练而有精气神,让人一改往日对考古枯燥,沉闷的工作环境的看法。院子里还有各级领导、考古专家莅临指导的宣传报栏,足见刘家洼遗址区的史学地位和上级的支持与关怀。临走我还去了石磊老师的画室,得赠扇画一枚,很有收获。

记得多年前去过岐山的第一个基地,那是在一个废弃的水泥厂驻扎的,楼上的窗玻璃残缺不全,寒冬时节,冷风穿房而过,仅有的煤炉也只能是星星之火,感受不到温暖。院子西南方向的破败厂房,晚上透着阴森之感。后来考古队搬到一个村子租住到一户人家的院子,再后来是搬到周公庙景区旁的一所院子,住在一栋设施不全的宾馆楼上,仰仗周公庙景区的香火人气,还算是有了生活的气息。

现在的这个基地完全是一改往日的单调乏味,焕发出生长蓬勃,沧古探新的气质。那天一起吃饭时,有三个人印象深刻,一位博学的博物馆长王老师,一位是朴实能干的村委张支书,另一位是远道而来的山东文化人士王先生,感觉刘家洼就像我们白水的史官镇,历史蕴涵丰厚,藏龙卧虎,潜力无限。

走时时间仓促,未能去发掘现场一观。路过时,种领队说飘红旗的地方就是工地。我笑说为啥要插个红旗呢?应该做个影视剧中古战场上那种土黄色带着铜红边的旗子,上面用甲骨文写着”刘家洼考古工地”。

来源:澄城文化旅游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