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地标人物群像:千年窑火耀澄城 尧头黑瓷映匠心

时间:2021-12-06 16:50:54          访问次数:0

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翻开《澄城县地名志》可见记载:澄城县城西南十公里处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窑而得名,久而久之圣人之“尧”取代了瓷窑之“窑”,尧头地名便沿用至今。澄城“瓷砂始于唐”,窑火燃烧至今千年不灭。一千余年的传承,也让尧头窑和以当地粘土类矿物烧制而成的尧头黑瓷誉满天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时,尧头黑瓷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千年古窑再添殊荣。

  

然而,若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可能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堪称“国宝级”的地标产品,其生存、传承、发展的空间并不如想象中的宏大。被切割破碎的黄土台塬上,忽见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连片的荒芜废旧的窑洞、碎瓷铺就的条条古道,这里便是陕西渭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的澄城尧头窑。可以说,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尧头黑瓷,之所以能在机械化、产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保有价值,离不开那一群坚守在这片黄土台塬上的人们。从手工艺人到作坊主,从从业者到记录者,在为这群地标人物绘制群像的过程中,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何谓匠人匠心。

  李正仓:不曾停歇的守护者

  李正仓,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管委会综合办工作人员,身兼解说、导游、咨询多项职责的老者,也是为宣传、保护尧头黑瓷从未停止工作的本地原住民。

  几十年前,李正仓就出生在尧头古镇一座清代瓷窑旁的农户家中,幼时的记忆中全是院子里满地的瓷片和熊熊燃烧的窑火。他一生从未远离过尧头窑,见证了尧头黑瓷各个时间段的发展历程。因而,在如今已成为旅游景区的尧头窑,李正仓是“殿堂级”的导游。

  在李正仓看来,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尧头黑瓷,一直坚守着“品质”。“制瓷用的坯料100%采用我们尧头村辖区范围内的粘土类矿物质,釉料也是村内的原生态黄土,从原料加工到成型,从施釉到装饰再到烧成,数十道工序一道都不可马虎。”李正仓说。

  当然,最令李正仓自豪的,还是尧头古镇一众民居和瓷窑之中,矗立着一座华丽的李氏宗祠。“这是2013年由我带领李氏后人重建的。”李正仓说,李氏家族原为匠籍,因而迁居此地之后,其子孙多从事陶瓷生产,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已经去世的尧头窑李氏家族知名的陶瓷烧制技艺艺人李义仓,更是曾经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李正仓依旧坚持着每天站在古镇前,微笑着迎接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向他们讲述自己数十年如一日记录、守护着尧头黑瓷的故事。

  周铁怀:始终守望的传承者

  周铁怀,尧头黑瓷烧制艺人,2017年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也是在尧头窑一度落寞之时,始终未曾离开、守望未来的民间大师。

  纵使很多艺人已经将住处和作坊搬迁至交通更加方便、显示度更高、游客更加集中的村口等地,但作为尧头黑瓷的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年近七十的周铁怀已经不为所动,守着自家的周家瓷坊。

  周家瓷坊是一座传统火窑,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周家兄弟二人建造。周铁怀据传已是第十世孙,在他看来,这老窑虽小,但砂石砌帮,坚固耐用,传承至今逾200年仍在使用。“周家窑一次能装黑瓷200件,就建在沟边,通风条件好,烧瓷质量高。”周铁怀一边说着,一边在操作台上手工揉泥,拉坯成型。

  大约在2000年前后,尧头黑瓷一度曾售卖艰难,很多曾经的手艺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但周铁怀一直在自己的周家窑前守望着,正是一小批像他这样的坚守者,尧头黑瓷传统制作技艺才未被淹没,得以在现代文明的夹缝中艰难传承。

  为了保持制瓷用的坯料和釉料的干湿度,周铁怀如窑洞般的工作间纵深很长,整个屋子几乎没有通电照明,他自己也只在洞口借着阳光继续着制作工序。但在他看来,只要周家窑还在,只要他还干得动,他会一直这样坚守下去。

  刘忠阳:师从祖艺的创新者

  刘忠阳,生于1966年的尧头村本地人,如今他不仅已是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其创办的澄城县润昌德瓷业有限公司也在去年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更是一位致力于传承和创新的手艺人。

  刘忠阳从1981年初中毕业后便师从祖艺,全面继承了尧头黑瓷烧制技艺,更是成为了从采矸、采釉、拉胚、施釉、刻花、划花到装窑、烧窑、开窑的全能型人才。

  这天,刘忠阳正在精心制作着一个花瓶。多年来,刘忠阳一直坚持所有作品全部纯手工制作,并在运营其瓷业公司的过程中坚持恪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质量技术要求,使用祖传的纯天然黑釉,其作品晶莹透亮、既尊传统、又善创新,更能体现出窑变异彩,因而能在尧头黑瓷中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欢迎。

  就在刘忠阳操持着手中的活计之时,自己的小孙子也在里屋拿起刘忠阳制作的黑瓷茶叶盒摆弄起来。刘忠阳说,他和妻子周引弟现在带着儿子、儿媳和女儿一起从事尧头黑瓷的营生,因此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小孙子对黑瓷制品非常感兴趣。

  刘忠阳希望,他能够一边规模生产、走向市场,一边承扬传统、带徒传艺,让尧头黑瓷不只是中国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能走出国门、名扬世界。

  陈振海:探索市场的开拓者

  陈振海,陕西鸿运来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带领团队研发生产销售尧头黑瓷日用品、工艺品、保健品及围绕尧头黑瓷拓展景区服务项目,成为了探索尧头黑瓷市场开发的开拓者之一。

在陈振海的鸿运来公司门口,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铭牌:澄城县非遗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示范单位、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习基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而在公司里,从矸石风化陈腐到开窑烧制成型,关于尧头黑瓷全部的规范流程都可以进行现场观摩和亲手体验。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在坚持质量技术规范,也要注重市场开发。”陈振海说,为此,近年来,他先后聚齐了6位省市县三级非遗传承人,带领58名员工,致力于尧头黑瓷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传统产品数据化和“互联网+创意设计”,推广尧头黑瓷相关产品。

      作为探索接触市场的开拓者,陈振海非常看重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其公司已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100余件,注册了“黑珍珠”等3件商标。公司的办公室内,《企业知识产权保密制度》《企业建立成果归属判定制度》等相关规范一应俱全,并公开张贴广而告之,提升了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对于陈振海而言,其公司的企业战略用一句话即可概括:让世界认识黑瓷,让黑瓷走向世界。

  杨宪斌:恪守传统的后来者

  杨宪斌,澄城县尧头华盛陶艺有限公司创始人,在大部分尧头制瓷企业都已改用天然气进行恒温控制的气窑的情况下,杨宪斌依然恪守着使用火窑烧制尧头黑瓷的传统,作为年轻一代的后来者,他的尧头黑瓷产业如今做得风生水起。

  “开窑啦、开窑啦,小心高温!”在杨宪斌的高声吆喝下,其创办的华盛陶艺的陶工们纷纷穿好棉衣带好手套,进入窑内把装有陶瓷的匣钵抱出窑,把各式黑瓷瓷品从匣钵内取出,进行清点并运入仓库。

   相比其他从事尧头黑瓷技艺多年的老艺人,杨宪斌算是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后生。但他坚持恪守尧头黑瓷的传统制作技法,以煤火烧窑,只为其黑瓷瓷品能够最大限度传承古法制瓷的神韵。

   杨宪斌创办的华盛陶艺,虽然恪守制作传统,却在器型等方面敢于创新,其代表作之一便是黑瓷瓷塑“关中八大怪”,“八怪”喻其产品琳琅满目、新怪奇特,令来访者耳目一新。“市场销路很稳定,每年烧制销售的尧头黑瓷能达到五、六十万件。”杨宪斌说。

   杨宪斌希望能将尧头黑瓷从“艺术品”的概念上升到“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不简单的手工艺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创造,将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融合起来的尧头黑瓷正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崔静思/文 曾嘉/摄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