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尧头窑遗址风景区另类印象

时间:2021-12-14 10:56:45          访问次数:0

上星期天,我们到渭北旱塬澄城县吃正宗水盆羊肉。饭毕在当地工作老乡说带大家参观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欣欣然允之。之前听人说过,网上还扫过一两眼,但印象很模糊,倒能想到是说烧窑呢。

结果,一到那,我就被震撼了。一幅悲壮慷慨的苍凉感,扑面而来。尽管我是农村长大的,也见过烧窑的。小时候父亲在生产队烧窑,主要制瓦和制砖,并用窑烧熟。如今,“遗址”就在我家半坡,但早平为土地,仅有的一点依稀证明存在痕迹,或许只有我及再长年龄村人才能记起。这就是岁月给老庄的最后遗存。尧头窑今成网红打卡地,满墙的各种灰黑或五彩相片,都在向游人们说明着这里曾经的过往。

尧头窑遗址在一个小山沟,听说前段因为下雨有一些塌方,暂时封闭景区不让参观。我们很幸运,有陪同参观的乡党联系景区负责人网开一面,允许我们快速进入参观,也就形成今天这篇文章。没人讲解,里面也只很少几人,还是村落干活农民。很明显,是原址上新建的景区,一些窑洞铭牌,标示其始建于明朝。景区建在并不规则的山沟,沟的对面是一条深岭,制作陶瓷原材料就取自对面岭上。上学时我知道那是高岭土,星期天才近距离地得见真容,一种自豪油然而生。这种认知还源于小时候过年扫舍时抹墙的白土。在我印象中,这种土质比较细腻而润滑,适合于瓦罐类等泥制品或陶瓷类生产和生活器具。

我们脚下踩的是碎瓷片铺成的羊肠小道,路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坛坛罐罐,看起来非常的壮观。经过介绍,才知道,这些都是专门制作来作为构成景区的主要形式要件,而不是制作成用来售卖的产品。在景区入口处和景区最深处,碰见两个小作坊式的陶瓷生产“车间”。看见的是,制陶的过程,没看见烧陶的程序。小作坊逼仄而昏暗的空间里,摆放着不少的陶瓷半成品或成品。有几个中号的面盆,一下引起我的兴趣。我想起来小时候家里的几个瓷盆,特别是奶奶做饭时用的瓷盆,特别的沉,内外壁都特别光滑,颜色深褐。经过岁月的洗礼,光阴的打磨,变得十分光滑锃亮,但依然沉重墩实,主要用来和面和採面以及醒面,好像分家时归了我家,现已不知所踪。

我一下陷入久远的深思。因为经常使用难免磕碰,所以总是会有破损,还产生专门修补陶瓷的篾匠和锔匠。农村家庭,原始陶罐和施釉瓷罐都有,价钱和作用都不同。父母也曾拉着架子车到靠近县城纸坊陶瓷厂买大瓮和罐罐。这也是农村人过年扫舍主要搬出搬进的生活器物,会毛手毛脚地打破。如今,几已淘汰,但我家还有一个大老瓮。看上的那两个瓷盆,明显地比我们小时候的要轻便一些,做得很是精致。我一下来了感觉,想着买两个:西安一个,老家一个。结果,一问价钱,说一个260元,只好作罢。但向同行的人,讲了小时候使用瓷盆的原因:採面时很踏实稳重,有一种将岁月揉进面盆的感觉。看见“懒婆娘”时,我不禁会心地莞尔一笑,随之一丝丝心酸涌上心头。

尧头窑系民窑,烧制工艺却并不粗糙,生产的瓷器,多实用而结实。不知道,这里生产的陶瓷最远能流转什么地方,但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光阴的轮回,尧头窑虽然不复原来的繁盛和热闹,但它留给后来的人们,会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符号。遗址中间,竟然还有李家祠堂,或许传统烧窑人主要姓李。走前再回看一眼尧头窑。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