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穿越千年兴衰的反思

时间:2017-08-28 15:22:57          访问次数:0

93051459440034298

 

渭南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些积淀中,又有一些具化于外的东西,就好似澄城县尧头镇的尧头窑。

出澄城县向西,大概七八公里,便是尧头镇。尧头窑遗址正坐落于此。千百年的日积月累,形成了如今令人震撼的窑址——如果从远处的山头回望,一层层堆砌起来的旧瓷窑与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绵延不绝。而这些都好像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

正是在这里,曾经产出着数量巨大的陶瓷用品,在繁盛而忙碌的贸易中,满足着众多群众的生活所需。只是如今,这里只剩下破败与苍凉。

2006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曾经辉煌一时的尧头窑如今的境地。

尧头陶瓷始于何时?尧头窑又是从何而来?所产出的尧头陶瓷有何特别之处?鼎盛时期的尧头窑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何曾经繁盛的尧头窑会变成如今的模样?当我们站在尧头窑上,这些问题也在心中翻滚了起来。

澄城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最早关于尧头窑的记载出现在唐朝。据明代《澄城县志》记载:“瓷砂始于唐”“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摇(尧)头镇特产。”可尧头陶瓷到底起于何时?却无人考证,只是据当地人称,在古窑址废墟中挖掘出的陶瓷碎片上发现刻有汉代的年号和人名。由此推断,尧头陶瓷最早可能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这样的一种说法颇有些模棱两可。但如果从原材料的角度来分析,那尧头陶瓷始于汉代的说法倒是颇为可信。

在尧头窑,70岁的白春生老人告诉我们,尧头镇聚集了生产陶瓷的所有原料。在他的记忆里,人们总是尧头窑对面的山上打洞,百米深便可见制坯用的坩土,还有制釉用的黑胶土与白棉土。而煤炭则看地势不同,山谷地带,只需下挖50米便可见,而最高处也只需150米。加上洛河、西河两河包裹,天然的资源让这里成为生产陶瓷的绝佳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此,千百年里,总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来此落户,久而久之,便有了如今的尧头窑。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便始于汉代。《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窦太后之弟“窦广国……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进山采煤。当时还发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余人”“尽压杀”,说明采煤的规模已经不小。

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此来看,尧头窑始于汉代之说确有几分道理。历唐宋、经元明,尧头窑的规模不断扩大。至清代,尧头窑的繁盛达到顶峰。

据《澄城县志》载,清代,尧头手工烧制陶瓷、砂器颇具规模,烧制陶瓷40余家,陶瓷制品,粗朴耐用,价钱便宜,行销澄城、合阳、大荔、朝邑和二华(华阴、华县)一带,并远销山西、河南、甘肃、内蒙。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尧头窑的兴盛,尤其是尧头陶瓷粗朴耐用的特点得到了众多群众的认可。这也与尧头陶瓷的生产工艺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周铁怀讲,尧头陶瓷的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大环节七十二道工序,缺一不可。古往今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恪守这样的程序。而这也成为尧头陶瓷质量的一种保证。

那么,在清代尧头窑的兴盛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从当地的一个传说或许就可以看出一二。宋家是尧头镇的一个大姓。清朝年间,宋家成了尧头镇首富。每到六月小麦丰收的光景,人们总会把收割的小麦进行晾晒,而宋氏人家晒的不是小麦,而是白花花的银子。这便是宋家“六月晒银”的传说。

正是在陶瓷与煤炭的支撑下,尧头镇在当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旱码头”。清代游得宜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十里通衢接洛滩,遥遥西望是长安。客来指点金银器,莫作张家雾市望。”这边是当时尧头镇的景象。

白春生也告诉我们,在清代,尧头镇就已经成为一个远近知名的商品集散地,有着“千户尧头”的美誉。

到了清朝末年,战乱频发。尧头窑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926年尧头镇的瓷窑已经锐减至20余家。可尽管这样,尧头陶瓷仍然受到了极大的追捧。

据1941年《陕行汇刊·澄城县地方经济调查报告·陶业》载“有窑户数十家烧制缸盆等日用器皿,兹在赣瓷无法前来之际,其产销量颇极一时之盛”。

不仅如此,周铁怀还告诉我们,到了上世纪80年代,尧头陶瓷依然销售火爆。“每天大概都有二百多人来,拉着车排队,还经常买不到。”周铁怀说。

然而,为何曾经盛极一时的尧头窑会突然消失呢?周铁怀说,是因为煤炭。

据《澄城县志》记载,尧头镇的煤炭开采在明朝就初具规模,而从清朝开始规模逐步扩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澄城知县培林依清政府奖励实业政策,谕令本县人可在尧头镇买地凿煤井,使煤炭产量增加,除供应本县外,尚有余量供应大荔、朝邑、合阳各县。宣统末年(1911年)尧头镇有煤井二十五六口。1912年新开煤井10口。之后,1916年、1920年、1933年、1938年、1944年又陆续荒废新建多口煤井,至1948年,尧头矿区共有煤井47家。而这些煤井,“矿井主只顾赚钱,不讲矿山维护,各矿井争拓煤田,几百年间乱采滥挖,官府也只顾收煤费,不管煤田开发,使尧头矿区前沿地带形成破坏区。”

同样是在《澄城县志》里,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段记述:“嘉靖三十四年冬(1556年1月23日),华县6级地震,波及澄城,地有裂缝。尧头塌死民众甚多。”而这,也是《澄城县志》灾害志中,唯一提及尧头的记录。

1949年后,面对尧头矿区混乱的开采现状,当地政府及时进行了整治,并将民间煤矿进行了整合。直到上世纪80年代,小煤窑再次抬头,大量的无序开采使尧头镇许多地方成为采煤沉陷区。村民的搬迁加速了尧头窑的衰落。

就这样,一晃到了1998年。周铁怀告诉我们,在那一年,煤炭涨价,村中做陶瓷的人一下子就没有了。而这,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过境迁,而今,尧头窑的风光已经成为过去。曾经盛极一时的尧头古街也早已衰败,“千户尧头”,如今也仅余一两户人家仍在居住。其中便包括经历了尧头窑由盛转衰的周铁怀。他也成为澄城县凤毛麟角的精熟尧头陶瓷制作技艺的匠人。在他面前摆着的,便是这门技艺该如何传承的问题。

大自然是慷慨的,她赐予了人类无数的资源财富,可人类无止境的索取也终究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2015年,渭南市为了恢复生态,出台了禁止开山采石的政策。尧头陶瓷制作所需的坩土同样列入了禁止开采的名单。

如果千百年前的人们能够知道这些,他们又是否会为后人多些考虑?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