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ccyty2017@163.com   电话:0913-6019666
官方微博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官方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博!

尧头:总在发光

时间:2017-08-26 15:34:58          访问次数:0

  尧头,曾经名闻遐迩。这个老镇其所以名气大,主要是因为她出产陶瓷和煤炭。
  尧头,首先因瓷而名,其烧制陶瓷的历史很久远。明代嘉靖志记载:尧头瓷砂始于唐。当代陶瓷大家禚振西说:从瓷片看,最迟在元代。看那沟沟岔岔几十米厚的瓷渣和老崖上土里的瓷瓦片,你会直观的判断她的历史应该不止千年。想再找一找更早的瓷片来印证,可惜老瓷片并不多了。中用的箍了窑,一些灰渣也垫了路。
  岁月的无情让尧头瓷业衰微的几乎“断了气”。持续了不知多少年繁盛景象的尧头窑,如今只剩下一口窑还在用最古老的技艺在烧造,磨扇样的陶轮整天在艰难地旋转,眨眼的功夫,一小堆泥便在匠人的手中神奇地变为各种造型的器物。另一家则用行时的煤气炉烧制着工艺瓷。还有一家在大院里烧造砂器,砂锅、砂药壶之类的,据说生意不错。漫步在废弃了的窑场上,你会感到世事的沧桑。
  窑场在尧头老街的西坡上。不算早先在“小华山”附近的遗迹,单现在较为集中的这一大块,片场就达四平方公里,占去了三条大的梁峁。元代的瓷片就是在中梁南边的沟岔里捡到的。从老街下来,到了中间的沟岔口,四处密集地分布着二十多座明清时期的老窑,几乎都很完好。其中有一口大窑的火门拱形顶上嵌着一块刻有“道光十四年”的老砖。前多年,看到瓷器的行情不行了,有人便在几口完好的老窑里烧制耐火砖。当然,现在已经不允许,停烧了。
 莫可奈何花落去。瓷器确实不行时了。搪瓷、塑料、不锈钢等,代替了粗笨的老瓷货。祖祖辈辈在泥里火里寻求生存的历史眼看着即将结束了。偌大的窑场,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兴盛景象。抬眼望去,给人的印象是:寂静、荒凉和破败。走在沟坡的小路上,偶尔能碰到一位老头或者老妪赶着几只温顺的羊,挨挨挤挤,慢慢悠悠。荆蒿夹道的土路上,总能见到瓷瓦渣渣和羊屎蛋蛋。
 然而在今天,哪里还能容得一方静寂的存在?明显的是,自打06年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尧头的人一拨一拨地多了起来,大多是省城的、外地的,开着小车,背着相机。礼拜天、节假日,漫山漫坡,红男绿女。观光、摄影,兴致盎然,一来就是大半天。过去野草遮蔽的土路,又被人们踏得既明又光。
 全国范围内烧制瓷器的地方很多,历史上出名瓷的窑场就有几十处,而瓷窑遗址的面积却少有尧头这么大的,也没有这么完好的。一些专家在实地看过之后惊叹地说:尧头窑简直是中国古窑群遗址的“活化石”!也因此,2008年,尧头窑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年的3月,央视《百科探秘》栏目组来到尧头,搞了一个专题片,震动很大。最近,省文物局又将窑址上报为国家重点古遗址保护单位。
 这么大的窑场,连同古老的村落和街道,确实让许多人觉得惊异。省文物局的张老师说:如果将尧头窑遗址作保护性地开发,完全可以做好文物旅游的大文章。他还充满激情地说:景点做好了之后,最好的广告词应当是:南有周庄,北有尧头!

  地以陶名镇因瓷兴

  尧头最早从什么时候设为镇,史志尚无明确记载。在近几百年中,曾经名为长润镇。自古及今,能称为镇的地方,要么居交通要道,要么是繁华之地。两大条件尧头都占了。从明代县志记载看,由澄城到白水和蒲城北片的大路,必经尧头。今天亦然如此。产瓷、产煤使尧头成为县域经济重镇,其繁荣富足的情况不用多说。你能看到,多数人家的院落,都是用青砖包得严严实实。今天虽显破败,但仍能透出当年的富足。
  尧头产瓷,远近闻名。所产瓷器共分四大类,从其生产部类来说即为瓮窑、黑窑、碗窑和砂窑。其中尤以黑瓷质量最优,也最驰名。黑釉瓷光洁莹润,被誉为“黑珍珠”。杯盘壶尊,盆盆罐罐,虽粗朴,却实用美观。桔皮釉、油滴釉,颜色有乌黑色、褐黑色、黑中泛蓝色、茶叶末色、铁锈红色等,林林总总,都非常地漂亮,看起来也很“养眼”。河北、山西一些同属磁州窑系的不少窑口也出产黑瓷,所做的黑瓷釉色也称得上光洁莹润,但却没有尧头黑瓷的瓷色那样厚重、饱满。毫不夸张地说,尧头黑瓷真是天下黑瓷中的精品。
   尧头窑的土瓷碗同样很有名。“福”字大老碗更是名气颇大,也很有特色。多少年来,有一句民间谚语在渭北广大地区(包括陕北南部的洛川、黄陵和铜川地区)广为流传:“收秋不收秋,就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回大碗咥米饭!”农历的五月二十六日是个“雨旬头”,也被农村人称作糜谷的生日。这一天只要多少下点雨,当年以糜谷为主的秋粮肯定就要丰收。以食为天的老百姓便盼着冬天窝在家里,用“福”字老碗吃米疙瘩、喝稠稀饭。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哪有比这还美的事呢?难怪,大老碗的另一个名字叫“放心”。
  尧头窑是民窑,而且是北方地区很大的一个民窑。所产瓷器质优价廉,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尧头瓷的流布范围相当广泛。据记载,自清代以来,尧瓷不仅独占关中东部,且远销山西、河南、陇东、内蒙等地。这一记载应当是事实,并未夸张。因为,从近几年一些尧瓷收藏者四处“淘”的情况看,就有人从延安以北的农村收到了尧头黑瓷。流布范围之广,也从侧面反映了尧瓷生产量之大。
  尧头陶瓷生产出现衰退的时间应当是在民国后期。据民国三十年(1941)《陕行汇刊澄城县地方经济高速报告•陶业》载,“有窑户数十家烧制缸盆等日用器皿,兹在赣瓷无法前来之际,其产销量颇报一时之盛”。虽见一时之盛,但与清早期的景况却不可同日而语。身为尧头人的雍正甲辰解元游得宜在其《咏尧头陶瓷》的诗中写道:“百道玄云矗绛霄,祝融扇炭鼓炎敲,铸来白碗胜霜雪,奇贵休夸汝定窑”。从诗中可以看出当年尧瓷生产的兴盛和瓷器质量的精优。
  百道玄云,至少说明有百口左右的瓷窑同时在烧着。“数十家”显然规模小了,而且并非同时在“开足马力”生产。另外,“长润八景”中的两景——“丹炉铸玉”和“长市飞烟”,也很能说明当年“小瓷都”瓷业兴盛的景象。
  繁盛不再。你不得不承认:对一个产业来说,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

  工业重地经济大镇

  在尧头陶瓷处在盛期的清初,当地的煤业也显出上升之势。后来,尽管瓷业日渐式微,煤业则蒸蒸日上。东方不亮西方亮。尧头始终在引领着澄城的经济,而且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
  尧头最早自何时出煤,实在难以稽考。明志载:本县爨资,已用尧头镇出产之石炭。从事澄城煤炭史研究的刘邦斗老先生说:据口头相传,澄城产煤始于元末明初。实物表明,最晚在清初,就出现了多家合股开矿的情形。他曾收集有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光绪7年(1881)年民间合股开矿的合同二十多份。
  乾隆三年开凿炭井文约如下:
  立开凿炭井文字人山主党秉宽、党秉知,长工惠大伦、惠好雨,同在菅草沟开凿炭井一对,共十六分,内有保山一分,所费银钱照分均摊,异日行井,轮油到炭,同占其利,不可亢阻。有人亢阻不出银钱,将所有本分即刻退回长工经守,同中言定。恐后无凭,立约为证。
 见人  刘福云   乾隆三年    正月十八日立
 脑把  朱线洛  杨开创   众分子:保山一分   朱线洛一分    惠大伦四分  惠好雨四分  惠左选一分  惠好春半分  惠好刚半分  惠好行一分  惠大道二分  石匠杨开创一分。
 朱、杨二人份子不大,但却是脑把,即凿井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杨又是石匠,即技术责任人,很有可能是以技术入股的。
 传说,当时炭井上的作业方式相当落后,矿工们在井下漆黑的巷道里猫着腰挖煤,头上顶着当地烧造的“鸡娃灯”来照明,提煤也全靠人力。斜口井甚至是人用笼筐艰难地向上背,竖井则由几个壮汉轮换着用轳轳往上绞。后来,就出现了用高骡子大马拉的大绞车,这种情形直到解放前还有,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挖煤,从来都是“苦、脏、累、险”的活路,当真是:没奈何,下炭科。
 到了光绪三十年(1909年),官办的天官灵煤井建成,日产原煤40吨。在瓷业总体衰退却因抗战稍见中兴的1944年,尧头地区的煤井已有24口,年产原煤6万吨。澄城解放前的1948年5月(11月澄城全境解放),煤井数已到了47家,年产量达8万吨。
 新中国建立之后,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澄城工业在尧头日见其盛。特别是,1970年2月,“澄合煤指”入进澄城之后,有了国有统配煤矿的带动和影响,煤炭产量翻番增加,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略去各个阶段具体的发展情况,就说到了去年底,尧头地区的煤炭产量已经到了400万吨。原煤的外运,最早是人拉牲口驮,后来是畜力车、拖拉机、汽车。1978年“五•一”节,铁路运煤专线开通。汽笛一鸣,千吨原煤便在隆隆声中呼啸着运往外地。
 如今走进尧头,除了煤尘轻扬不尽人意之外 ,所见的其它景象都令人神旺。举目远眺:高高的井架,阔大的煤场,鳞次栉比的楼房,传送带、选煤楼......车流如水,熙来攘往。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有了煤,加之再有地下其它多种矿藏,近代以来的尧头,工业十分兴旺。炼焦、冶铁、提炼硫磺、烧制水泥,当然还有传统的陶瓷业等。尧头作为澄城工业的“摇篮”,又发展成了当之无愧的重地。千百年来,县城是澄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尧头则是澄城经济的中心。即便是瓷业渐衰的近几十年间,尧头的兴旺也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无需怀旧。延续千百年的瓷业,创造了尧头历史上的辉煌;近代以来的工业,则续写出尧头新的荣耀。至今,人们都在谈论着尧头近几十年间的繁盛。河口、二矿、三眼桥,人口密集,五方杂音,市声喧嚣,夜如白昼。尧头的魅力,好似殖民时代的“卡萨布兰卡”!

  科学发展任重道远

  历史的法则告诉人们:没有永远兴盛不衰的地方。今天的尧头虽然还是地方经济的领跑者,其景象依然璀灿,但是随着地下矿藏的日近枯竭,如何统筹、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让人总感到任重道远。
  澄城在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是:陕西经济强县、渭北商贸名县、人文活力新县。这最后一项目标,实现起来,困难更多。人文,不仅包括文化与社会性的文明,也包括生态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尧头比县内任何一个地方都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尧头是矿山地区,数百年来的开采与烧造,地下有了洞子,地上也多了“疤痕”,恢复和建立地表之上的良好生态,需要长期的努力。谈及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镇上的领导显然想得很多。“过去的富足之地,今后如何保持富足,又如何成为更加宜居之地,我们认为这是个大课题,也是大难题”。
  关于尧头的发展,镇上的总体思路和正在做的工作是:首先,还是要加快发展,这是硬道理。但是要快步转型,即既重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视科技投入,多搞加工业、服务业。同时,进一步重视并发展好农业。利用河川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气温和暖的实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把尧头建设成县城的“菜篮子”。民生工程,除了加快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之外,还需要面对尧头的特殊镇情,科学推进煤矿沉陷区的治理,切实做好生态建设。
  尧头历史文化积淀较厚。保护好古窑群遗址、传承好尧瓷烧制技艺,也是比较紧迫的一项重大课题。景斌书记说:保护性地开发尧头窑遗址,逐步做大旅游业,这不是就文化搞文化,实在是民生与发展的需要。旅游业被称作是“无烟工厂”,尧头的天空曾经烟熏火燎了千百年,如今应该向无烟过渡,转变发展方式。老窑址实在是先人给我们的馈赠!
  守着遗产,不能老去怀旧,应当保护和创造。“莫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光阴荏苒,秋去春来。我们都希望看到紫燕剪春的美景!
  尧头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我们期待着她新的光耀!

 


图片新闻

话说渭南丨探访尧头窑
(一)第一次去尧头窑,是从尧头...